窯變釉膽瓶流淌的紅仿佛敘述著景德鎮(zhèn)不朽傳奇,紫檀樓嵌銅活木樓鐘指針何時停留在歷史的那一刻,大窯遺址出土的刮削器似乎還在切割著時間……
這是5月17日上午,記者提前來到呼和浩特博物館探館感受到的。
5月18日,呼和浩特市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將在這里開幕。
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呼和浩特市推出“博育青城、博覽青城、博悅青城”三大活動主題,匯聚全市博物館共同開啟一場貫穿歷史與未來、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文化盛宴。
當天在呼和浩特博物館正式開展的鐘鳴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莊藏鐘表聯展,是此次“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的亮點內容。
展覽遴選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具有代表性的鐘表收藏,呈現清代宮廷的時間美學。記者了解到,從2023年通過京蒙協(xié)作首次引進故宮博物院金銀器展覽以來,今年已是呼和浩特博物院第3年引進故宮展覽。通過館際交流協(xié)作,讓首府市民有機會在家門口看到全國各大知名博物館的展品。
從體制機制改革到“文博+”場景創(chuàng)新,從考古成果活化到國際文化交流,呼和浩特市已經探索出一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發(fā)展路徑。
2025年“五一”假期,全市文博場館游客量、文創(chuàng)銷售額等核心指標創(chuàng)新高,更以“一院六館”體系構建、國家一級博物館集群式涌現等標志性成果,展現出“博物館之城”建設的澎湃動能。
當下的呼和浩特,正以“博物館之城”建設為抓手,書寫著新時代文博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嶄新篇章。
體制機制破局
構建全域博物館生態(tài)體系
呼和浩特深諳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是文博事業(yè)發(fā)展破題的關鍵。
2023年,全市文博系統(tǒng)進行了體制機制改革,“一院六館”總分館制是其中的一個大動作。
“一院”為呼和浩特博物院,“六館”分別為呼和浩特博物館、將軍衙署博物館、昭君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館、五塔寺博物館、豐州故城博物館,實現了資源、人員、資金、人才儲備、運營模式一體化,形成了“1+1>2”的合力。
這一改革入選“國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高質量發(fā)展案例”,也印證了其示范價值。
2024年,《呼和浩特市博物館之城建設總體規(guī)劃(2025—2035)》通過市政府常務會審議,呼和浩特博物院也正式加入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創(chuàng)建呼和浩特博物院、內蒙古自然博物館、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館3家國家一級博物館,創(chuàng)建盛樂博物館、內蒙古斯琴塔娜藝術博物館兩家國家二級博物館,初步完成博物館之城頂層設計。
體制機制改革帶來的效應,也緊接著顯現出來。
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成員身份助力城市接軌全球文博網絡;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館成為工業(yè)旅游打卡的新標桿;第十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在呼和浩特舉辦,引發(fā)空前的博物館參觀熱潮……
2025年3月,根據《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局關于同意武川博物館設立備案的通知》,武川博物館正式設立備案。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備案博物館達30家,形成主題鮮明、體驗豐富的立體格局。
場景多元創(chuàng)新
解碼“文博+”潛能
通過館際交流協(xié)作的方式,呼和浩特的文博場館突破傳統(tǒng)展陳邊界。
“問蜀——東周時期的蜀文化特展”揭秘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吸引眾多游客參觀;“盛世琳瑯——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玉器展”,讓市民在家門口就欣賞到故宮文物;“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親之路沿線精品文物專題展”,由呼和浩特博物館、昭君博物院聯合昭君出塞和親之路沿線的湖北、河南、陜西、山西的12家博物館,匯聚先秦、秦漢精品文物200件,帶觀眾重走和親之路;“靈蛇獻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聯展”聯動全國30余家博物館,以生肖IP實現傳統(tǒng)文化年輕化表達……
一場場高水平的展覽,帶給觀眾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以文博參觀、游覽為基礎,也為呼和浩特帶來了更多可能。
2024年在呼和浩特市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35萬觀眾見證了這場文化盛宴,有關文物修復、文創(chuàng)市集、非遺體驗的內容備受關注。
而在2024年下半年,燒賣文創(chuàng)nia麥麥的爆火出圈,也激發(fā)出呼和浩特文創(chuàng)產業(yè)的新活力。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廣電局數據統(tǒng)計,2025年“五一”假期,全市文創(chuàng)銷售額同比增長203%,文創(chuàng)冰箱貼、鏡子、考古盲盒等產品,印證了“把博物館帶回家”的消費潛力。
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更是精彩紛呈。
“博育青城”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研究員高星等專家,開展科普講座,解碼文明基因;在“博覽青城”板塊,13項全新展覽重磅亮相;在“博悅青城”板塊,沉浸式社教活動讓文物“活”起來,市民可夜游呼和浩特博物館探秘鐘表聯展,在昭君博物院體驗年畫拓印,在公主府博物館執(zhí)筆繪制扇面,在將軍衙署博物館觀看沉浸式情景劇,還有孩子們化身“小小講解員”“文物創(chuàng)意工坊”等活動,讓博物館成為“第二課堂”。
活動還推出3條文博精品線路:“地標博物館打卡游”“革命歷史紅色游”“特色博物館深度游”,串聯呼和浩特市20多家文博場館,從地標打卡到紅色尋訪,從非遺體驗到自然探索,為市民游客提供“一站式”文化之旅。
“博物館之城”建設持續(xù)深化
釋放文博發(fā)展活力
2025年,呼和浩特“博物館之城”建設持續(xù)深化,“文創(chuàng)青城”品牌店相繼開業(yè),“大窯遺址考古成果展”“清代康雍乾時期景德鎮(zhèn)陶瓷珍品展”引客如流,文博發(fā)展活力不斷釋放。
游客奔著“博物館之城”而來,呼和浩特也在接續(xù)做著一系列工作。
今年,呼和浩特市將進一步完善“一院六館”制度,推動呼和浩特博物院物業(yè)、文創(chuàng)、演藝、研學等方面市場化運營改革,打造大窯遺址出土文物特展等精品展,實施呼和浩特通史展、公主府博物館基本陳列展提升計劃,落實優(yōu)秀博物館館長、講解員培養(yǎng)計劃。
在豐富游客體驗方面,也將加強交流合作,深化與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全國頭部文博場館合作,高質量舉辦“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莊藏鐘表聯展”,參與2025年故宮百年系列文博活動,發(fā)揮好敦煌研究院內蒙古工作站作用,盤活呼和浩特市壁畫保護中心資源。
還推出精品活動,辦好全國博物館之城建設發(fā)展交流匯暨文創(chuàng)大集、“5·18國際博物館日”、呼包鄂烏講解員大賽等重點活動,提升首府文博知名度。
用科技與創(chuàng)意激活歷史基因,在開放合作中提升北疆文化輻射力,呼和浩特“博物館之城”建設持續(xù)更新。
當大窯遺址的歷史留痕與故宮鐘表的機械齒輪在展覽中隔空對話,當博物館夜游成為市民生活新常態(tài),這座北疆名城正以堅定的文化自信,譜寫著一曲傳統(tǒng)與現代交響的文博長歌,讓博物館成為世界讀懂中華文明、讀懂北疆文化的重要窗口。(記者 鄭學良 通訊員 劉軍 王璐)
北疆新聞 | 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媒體平臺,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新華報業(yè)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